陳茂波財政預算案2018 派糖有多少?【不斷更新】
發布時間: 2018/02/28 18:25
最後更新: 2018/03/01 11:32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月28日)在立法會發表財政預算案2018,在政府坐擁1,380億元巨額盈餘下,陳茂波動用近4成、即524億元,提出一次性市民共享措施,中產佔360億元。當中包括退稅加碼至最高3萬元,是回歸後最高,年薪近45萬(即月薪約3.7萬)、只享基本個人免稅額的單身人士,即可盡取3萬退稅,只須繳交約1萬稅款。
而稅制方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連續第二年將薪俸稅階擴闊,並首次增加一層稅階至5個,同時調整邊際稅率。陳茂波指做法既可降低納稅人繳稅額,又沒有收窄稅網,且中、低收入打工仔最受惠。
在基層和商界在共享措施中,分別受惠約135億元及29億元。為應付人口老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留3,000億元,籌備第二個10年醫院發展計劃。經濟方面,他強調創科是新時代經濟的動力,預留500億支援創科發展。預算案料可為本地生產總值提供2%的提振作用。
有關《財政預算案2018》各重點及跟進報導【按此即睇】
3月1日
9:40am: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電台聯播節目《財政司司長熱線》時,不少市民關心樓市問題,被問及有沒有想過重推首次置業貸款或降低按揭成數,以協助年輕人買樓,陳茂波回應指出,樓市正在升溫,若年輕人財政實力有限,而政府協助他們在這個時候入市「接火棒」,並不合適。
2月28日
7:26pm Elon Musk勝利 換電動車慳税25萬元買Tesla平幾多?
7:23pm 撥款近4億元支援本港旅遊業 業界表示歡迎
6:19pm 醫管局經常撥款增11% 將會加人手加病床
5:33pm 罕見病癌病關注組望有持續性撥款助應付龐大開支
5:32pm 兩口子劏房月租$3600 單親母嘆綜援「三糧」難改善生活
5:56pm 財政預算案向37萬學生每人派$2000 哪些學生可獲津貼?
4:56pm 回應估錯數 陳茂波︰我接受大家的批評
4:51pm 基層學生獲2000元津貼 三無家庭嘆作用不大
4:38pm 陳茂波表示,分享經濟成果方面已盡量覆蓋基層,絕對無意分化社會。
4:35pm 被問到增加公務員編制數目,陳茂波指近年聽聞公務員同事壓力大,加上來年將設有多個新口岸,希望提供更多人手。
4:31pm 陳茂波指出,有打算恆常化為文憑試生代繳考試費的措施。
4:30pm 被問到是否有如教育局前局長般看30本書,他就回應指近來主要看與經濟方面的書本;個別諮詢場亦有人士送書給他看,他雖未及看畢,但亦會看大綱及書本的前後部分。
4:23pm 被問到150億元注資MPF可用幾多年,陳茂波指不敢講數目是否足夠,但就指必須為政府的承擔額劃線,不能沒完沒了。
4:21pm 五大紀律部隊將聘逾3000人 警隊再增逾千職位
4:20pm 陳茂波指,不能推測樓價走勢,呼籲投資者量力而為。他表示,土地供應小組會於4月諮詢公眾,並於年底前提交報告。
4:14pm 被質疑電動車一換一吸引力,陳茂波指25萬元上限並非一個小數目,是考慮不同電動車品牌的車價後訂立,是一般中產使用的車,但政策上無意不設上限。
4:13pm 預算案稅階調整 中低層打工仔最受惠
4:06pm 陳茂波表示,以後會否直接派錢給市民,政府會按情況考慮,但今次可讓公眾看到政府決策思路。他預計經常性開支繼續有增長,但相信只要用得其所,又是可負擔範圍屬便屬可接受。
4:05pm 陳茂波:政府密切留意樓市情況 現時不評論調控措施
4:00pm 被問到當年曾批評曾俊華估錯數,但今次估錯數情況更嚴重,陳茂波表示當時亦已回應指全民一刀切派錢非理想,認為針對性幫助有需要人士較適合。至於估錯數一事,他回應指接受大家批評,表示團隊已經很努力,但因去年地價上升、股票交投比預期高,但他強調寧可被罵估錯數,都不想在土地供應上有任何鬆懈。他指並非無聽到社會的聲音。
3:54pm 民建聯、經民聯歡迎預算案大手筆投資未來
3:50pm 對於基層的支援是否足夠,陳茂波表示,目前有既定機制檢討基層的支援,相信覆蓋範圍已足夠大。
3:44pm 被問到是否更大幅度減稅空間。陳茂波指,利得稅率目前仍有一定競爭力,故不想輕易寬減。
3:42pm 被問到今次財案為何未有太多與房屋有關的利民措施,陳茂波指政府一直有關心房價攀升的狀況,但就指從整體角度出發,現時不是公布的好時機,強調房價問題一直受關注。
3:31pm 被問到今次財案是否厚中產、薄基層,陳茂波指中產壓力相當大,未必住到公營房屋,租金壓力不少,認為今次方案是一個平衡方案。今屆政府的理財哲學是款項要用得其所。
3:25pm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出席財政預算案記者會時,陳被問到除了海洋公園,其他主題公園是否有份獲資助,他回應指海洋公園可以進一步提升服務,協助提供與教育相關新設施和服務;至於廸士尼,則言早前政府已有注資支持其擴建。被問及對「N無人士」的資助安排,他就指具體細節及詳情留待關愛基金會再作相應安排。
3:13pm 中產4口家庭受惠預算案年慳6萬 外遊慶祝
3.06pm 預算案向學生派錢2千元 基層家長:比啖水你飲不會渴死
3:03pm 政府連續3年未有代繳公屋租金 公屋聯會表示失望
2:30pm 自願醫保扣稅上限8千元 替子女父母購買可同時扣稅
2:24pm 財爺524億元大手筆紓困 中產最受惠
1:50pm 陳智思非常滿意新財政預算案 能回應不同持分者訴求
1:30pm 張建宗形容預算案具前瞻性 冀立會盡快通過
1:00pm 陳茂波在結語中表示,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加上世界經濟格局轉變,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外在環境,只要善於把握機遇,香港一定可以乘勢起飛;本屆政府在經濟上以破格思維,積極進取,務求為香港開創新局面。在社會民生上,會果敢地投入資源,着力解決問題。又指:「香港經歷幾許風雨,每次都成功蛻變,不變的是我們對多元、開放的堅持,對公平、公義的追求,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我深信,只要我們抱懷希望,找對方向,堅定信心,定能乘風破浪,實現心中理想。」
12:58pm 預測在2023年3月底,預計財政儲備會有12226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35.6%,或21個月的政府開支。
12:56pm 預測香港經濟於2019至2022年間,平均每年實質增長3%,較過去10年2.7%趨勢增長稍高;基本通脹率則預計平均為2.5%;估計2019/20至2022/23年度期間,政府經常開支增長介乎每年6.1%至9.7%不等,持續高於同期平均每年5%的名義經濟增長。
12:55pm 2018/19年度經常開支預算中,教育、社會福利和醫療衞生共佔約6成,即逾2300億元。最近5年此三個經常開支範疇的累積增幅,達42.8%。
12:52pm 在2018/19年度,公務員編制將增加至18.451萬個職位,較上年度增加6,700個,增幅約為3.7%,是回歸以來最高的按年增幅。
12:50pm 智障牙科服務一度叫停 財政預算案成年智障人士獲免費牙科治療
12:47pm 向領取社會保障金額的人士,發放相等於兩個月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額外開支約70億元;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及鼓勵就業交通津貼,亦作出相若安排,額外開支約3.79億元;向有需要學生一次過發放2000元津貼,支援學習需要,開支約7.4億元;以及為參加2019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生代繳考試費,開支約1.8億元。
12:47pm 寬免2017/18年度4季的差餉,以每戶每季2500元為上限,估計涉及325萬個物業,政府收入將減少178億元。
12:46pm 寬減2017/18年度75%的利得稅,上限為3萬元,全港14.2萬名納稅人受惠。有關扣減會在2017/18年度的最終應繳稅款反映,稅收減少29億元。
12:45pm 寬減2017/18年度75%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為3萬元,全港188萬名納稅人受惠,有關扣減會在2017/18年度的最終應繳稅款反映,稅收減少226億元。
12:43pm 增加供養父母或祖父母免稅額,60歲或以上父母或祖父母的免稅額,由現時4.6萬元增至5萬元;與父母或祖父母連續全年同住的納稅人所享有的額外免稅額會按同樣幅度增加;供養55至59歲父母或祖父母的免稅額由現時2.3萬元增加至2.5萬元;與父母或祖父母連續全年同住的納稅人所享有的額外免稅額會按同樣幅度增加;若父母或祖父母入住安老院舍,長者住宿照顧開支的扣除上限,會由現時9.2萬元增至10萬元。將惠及約60.7萬名納稅人,每年稅收減少約5.8億;此外,亦為合資格的納稅人設立傷殘人士免稅額,金額與現時傷殘受養人免稅額7.5萬元看齊,每年稅收減少約4.5億元。
12:42pm 增加子女基本及額外免稅額,由現時的10萬元增至12萬元,將惠及33.5萬名納稅人,每年稅收減少13.1億元。
12:40pm 薪俸稅稅階由現時4.5萬元擴闊至5萬元,並由4個稅階增至5個,邊際稅率分別調整為百分之2、5、10、14及17。措施將減輕134萬名納稅人的稅務負擔,每年稅收減少40.9億元。
12:33pm 加大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的財政承擔,預留150億元配合。
12:30pm 預留20億改善街市環境。
12:28pm 全數豁免電動商用車、電單車和機動三輪車的首次登記稅至2021年3月31日;電動私家車方面,除繼續提供上限97500元的首次登記稅寬減外,會由今日起推出新增的「一換一」計劃,合資格現有車主購買新電動私家車並銷毀其合條件舊私家車,將可獲較高的首次登記稅寬減額,上限為25萬元,有關寬減安排會維持至2021年3月31日。環保署和運輸署稍後會公布詳情。
12:26pm 向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體育部分)注資10億元,資助體育團體訓練運動員和舉辦賽事;撥款1億元開展為期5年的地區體育活動資助計劃;向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額外注資50億元,為精英運動發展提供更強支援。
12:25pm 在未來5年增撥2億元,讓香港公共圖書館向兒童及家庭,推廣閱讀。康文署會與教育局、社區伙伴、本地作家和出版界攜手推廣全民閱讀。
12:23pm 200億元改善和增建文化設施,包括在未來10年興建新界東文化中心和文物修復資源中心、擴建香港科學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大會堂,以及翻新香港文化中心;亦會撥款5億元予康文署,用作添置博物館館藏及舉辦展覽。
12:20pm 長者醫療券累積上限由4000元提高至5000元;亦一次性為所有合資格的長者,提供額外1000元,涉及約7.96億,醫療券可用於公營機構以外的西醫、牙醫、中醫等服務。
12:19pm 向衞生署每年額外撥款1億元,鼓勵市民採取健康生活模式,減少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非傳染病,同時促進精神健康和加強公眾教育;撥款約5400萬元,推行為期3年的計劃讓更多非政府機構為成年智障人士提供免費口腔檢查、牙科治療及口腔健康教育服務。
12:18pm 未來5年共有超過2000名醫科畢業生,每年額外撥款約2億元,加強醫管局提供的臨牀實習、專科及高等訓練等醫療專業培訓。
12:17pm 未來3年,進一步增加醫生、牙醫、護士和相關專職醫療人員的資助學額,並邀請相關大學和菲臘牙科醫院積極研究再提升和增加教學設施,以加大培訓醫療人才容量。
12:15pm 邀請醫管局籌備第二個10年醫院發展計劃,包括研究現址重建瑪嘉烈醫院和屯門醫院、在京士柏用地(即伊利沙伯醫院現址)興建新醫院,以及擴建北大嶼山醫院,預計可加設3000至4000張病牀,以及增加多項設施和診症名額。
12:12pm 透過檢討土地用途物色到逾210幅具短中期房屋發展潛力的土地,合共可提供逾31萬個單位,當中約7成為公營房屋。未來5年公營房屋預計建屋量約為10萬個單位,包括約7.5萬個公屋單位、和約2.5萬個資助出售單位;私人住宅供應方面,初步估計未來5年私人住宅單位的落成量每年平均約2.08萬個,比過去5年增加約5成。
12:10pm 預留10億支持由政務司司長出任主席的青年發展委員會,更全面地推動青年發展工作,以及回應青年人對學業、事業、置業、議政、論政和參政(即「三業三政」)的關注。
12:09pm 提高持續進修基金資助上限,由每人1萬元增至2萬元,過去曾開立基金帳戶的市民亦可受惠,申請年齡上限提高至70歲,並撤銷申領時限和次數限制,擴展基金課程的範疇至所有在資歷名冊下登記的課程,就此為基金額外再注資85億元,預計共61萬人受惠。
12:08pm 2018/19學年起,把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試辦計劃恆常化,參與學校每年獲發15萬元津貼;預計每年額外開支約1.7億元。
12:07pm 在2018/19學年開始,增加公營小學的資源,鼓勵學校加強及優化社工和輔導服務,最終達至「一校一社工」。
12:06pm 建議優質教育基金督導委員會撥出30億元,供中小學、幼稚園及特殊學校透過簡便程序申請,推行校本課程設計和學生支援措施,以及校舍改善工程和物資購置的項目;亦預留20億元,為有需要公營學校加快安裝升降機,建設無障礙校園。
12:05pm 撥款25億元,推行第八輪配對補助金計劃,為獲公帑資助的10間專上教育院校開拓經費來源,提升教育質素。
12:04pm 增撥20億元經常開支,進一步實踐優質教育,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加強對幼稚園的支援、檢視和改善融合教育,以及支援學校加強推動全方位學習。
12:02pm 向「創意智優計劃」再向注資10億元,加強支援業界發展,特別是在培訓青年人和扶助初創企業方面,讓香港設計中心推行多項措施,令社會各界更認識創意及設計思維的價值。
12:00pm 撥款10億元成立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提升企業及從業員應用新技術的能力,並支援業界應用創新科技。
11:56am 協助中小企業、包括初創企業措施:包括為「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專項基金)注資15億元;為「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和發展支援基金」注資10億元等等。
11:54am 未來數年撥款3.1億支持海洋公園發展教育旅遊項目;為了惠及本地學生,海洋公園會在未來一年向本地中小學生提供1萬張免費入場券。
11:53am 為旅遊業額外撥款3.96億,當中2.26億予香港旅遊發展局,落實旅遊事務署在去年公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四大發展策略包括:1.開拓多元化的客源市場,集中吸引高增值過夜旅客來港;2.培育及拓展具本港及國際特色的旅遊產品及項目;3.推動智慧旅遊;4.提升旅遊業服務質素。
11:52am 預留5億元,作為未來5年推動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專用款項,就發展債券市場、金融科技、綠色金融、人才培訓,以及其他金融領域,提供必要支持。
11:50am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將於今年年中推出終身年金計劃,購買者只需要一次過投入一筆資金,就可以換取每月穩定收入;有見社會對計劃反應正面,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會積極研究加大認購規模。
11:50am 國家財政部連續9年在港發行人民幣國債,並在去年10月在香港發行美元國債,已就中央政府在香港發行的非人民幣(包括美元)國債,提供利得稅豁免,使香港繼續成為國家發行各種幣值國債的首選平台;為推動兩地互聯互通,會繼續研究將更多不同的投資產品,納入雙向互聯互通機制。
11:45am 金管局今年9月推快速支付系統,爭取今年內發出虛擬銀行牌照。
11:43am 致力推動綠色金融,建議推借款上限1000億港元的綠色債券發行計劃,集資所得將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為政府的綠色工務項目提供資金,政府會盡快向立法會提交決議草案,以便在2018/19年度發行首批政府綠色債券;香港品質保證局已於上月推綠色金融認證計劃,為有意發行綠色債券的企業提供第三方認證服務。
11:42am 再為年滿65歲的香港居民,於今明兩年發行銀色債券。
11:41am 推為期3年的債券資助先導計劃,吸引海內外企業來港發債,適用首次在香港發行債券的合資格機構,每次債券發行的資助金額為發行費用的一半,以250萬港元為限,每間企業最多可就兩次債券發行申請資助;金管局稍後會公布詳情。
11:40am 委託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構思成立金融學院,匯聚金融發展局、金融業界、學術界、專業培訓機構和監管機構所長,提升香港金融人才實力。
11:38am 向香港科技園公司撥款100億元,當中約30億元用以興建科研基建和設施,其餘約70億元會用作加強香港科技園公司對其租戶和培育公司的支援,以及在園內設立智慧園區等。
11:36am 100億支持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吸引世界頂尖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來港,與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合作進行更多中下游研發項目。
11:35am 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第一期投放200億;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100億,以支援本港的應用研發工作。
11:34am 500億元支援創科發展: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
11:25am 政府在2017/18年度估計錄得盈餘1380億元,會因應外圍和本地經濟情況,及社會需要和市民期望,作平衡分配,會把預計年度盈餘中的近4成與市民共享,其餘用於改善服務和投資未來。財政儲備為10,920億。
11:22am 住宅單位供應量將上升,未來5年、即2018至2022年,私人住宅單位平均落成量將達到每年約2.08萬個,比過去5年的平均數增加5成。根據去年年底估算,未來3至4年可供應市場的一手私人住宅單位維持在約9.7萬個高水平,可以預期樓市供應偏緊情況將緩和。面對環球有可能加息,呼籲港人置業前要小心衡量風險。
11:20am 對本港經濟審慎樂觀,預測本港今年本港經濟增長3%至4%,通脹壓力上升但溫和,估計全年平均通脹2.2%,基本通脹率2.5%。失業率低於3%勞動人口將見頂回落,陳茂波表示會增輸入外勞。
11:17am 本港全民就業、通脹溫和,陳茂波對本港今年經濟發展審慎樂觀。
11:15am 全球過去一年經濟表現好,內地經濟勢頭強勁,帶動香港經濟增長;本港全民就業,港人消費信心強,投資開支亦有增長。
11:10am 陳茂波表示環球經濟格局三大趨勢需留意:包括創科浪潮、金融服務業發展、外貿自由貿易帶動經濟發展。
11:05am 是次財政預算案有三大目標:多元經濟、宜居宜業、關愛共享。
11:03am 香港人均生產總值達46,000美元,位處世界前列,但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率每年平均只有2.7%,反映經濟動力放慢,香港有必要因應自身優勢,以前瞻角度,為未來發展定位和尋找新動力,促進經濟多元,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提升市民生活質素。
11:00am 陳茂波宣讀現屆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他表示編製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時有多重體會,諮詢過程反映社會有廣泛多元,甚或相互矛盾的訴求,讓他貼近市民,從受眾角度考慮取之於民的資源,如何能切實地用於民之所需、香港之所需。
10:44am 陳茂波抵達立法會,準備宣讀現屆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其間面露笑容;消息透露,政府本財政年度錄得逾1000億港元盈餘,預料會加碼派糖,退稅上限可能由去年的2萬元增至3萬元,亦會於教育、醫療及社福等範疇增加經常性開支。
10:20am 多個政黨及團體,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前到立法會示威區請願,「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要求政府盡快落實全民退保,將退休保障基金撥備,由500億增至1000億,作為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啟動基金;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則要求預算案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用得其所、還富於民」。
10:00am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昨晚11時許,在他的facebook上載一幅相片,顯示他正為今日的預算案演詞做準備,留言「為明天做好準備,希望一切順利」,hashtag指「#有咩措施聽日就知」,截至今晨10時許,此post獲近300個讚好、14個嬲嬲。
香港經濟日報網站推出財政預算案2018專頁,讓讀者緊貼財政預算案最新內容及措施、以及分析措施影響。